不论站在哪一方,虚拟人都是刚需。 品牌方,有动力替换部分真人主播。一名成熟的主播,培养周期至少在三个月左右。而这一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很高,品牌方需要持续寻找、培训、磨合新的主播。 如果不考虑饭碗被替代,主播也想培训虚拟人帮自己打工。毕竟,带货是个体力活儿,日复一夜每天连播小时,昼夜颠倒、深夜下播是行业常态,很多人吃不消。 此外,「带货过品」的套路成熟,商品的讲解流程标准化,虚拟人似乎完全可以胜任。
然而,现实却没有那么美好。 尤其是涉及到产品测评,美妆、服饰等常 葡萄牙语帝汶电子邮件列表 见商品的展示,虚拟人显得有点力不从心。 此前,群众基础还不错的虚拟偶像翎 Ling,就因为口红测评文案中的「滋润不干」被网友无情吐槽。当呈现效果完全是虚拟的,又如何给到消费者真实客观的参考呢。 虚拟人艰难落地 服装则更是如此。不仅呈现效果缺乏可信性,还要对展示的服装进行提前建模,运营成本不见得比真人主播低。
然而,网友们的评价却是「这能看出来啥」,「好像就是弄了一个虚拟人形象出来念稿子」。 目前,虚拟主播的功能,更多是基础性的产品介绍,或者给真人主播做「花瓶」,引起观众的好奇。 抖音虽然默许了虚拟人的直播,但同时也表示,流量的分发取决于「内容的质量」,不是随时大开绿灯。这也意味着在高峰时段,「只会念稿」的虚拟人直播,根本不是真人带货主播的对手。 从直播这一场景的「虚拟人」打工状态管中窥豹,作为用户,我们不难感受到宣传中的科幻感与技术落地的现实之间的差距。
|